Skip to main content
 首页 > 管家婆一码一肖

2025新澳门精准免费大全:【走进澳门】数一数...小小城巿有多少座观音庙宇?

2025-04-14 10:18 浏览:

观音信仰源于印度佛教,随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,经历多年的本土化演变,成为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形象。唐代以后,这一信仰传至澳门一带,与本土文化交融,深深植根于民间习俗,成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。

观音信仰不仅融入了澳门独特的文化底蕴,还通过宗教节庆与民俗活动,为这座城市增添文化魅力与旅游吸引力,成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生动写照。

想了解更多澳门文化遗产资讯?

欢迎浏览以下网页

澳门文化遗产网页

www.culturalheritage.mo

观音信仰 融入居民生活

观音信仰作为东亚佛教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宗教文化现象,以慈悲救世的形象深入人心。据史料记载,佛教早在唐代便传入今日澳门所在的岭南地区,随之落地生根,逐渐融入岭南地区的民间习俗与宗教实践。

●普济禅院(观音堂)●

澳门普济禅院便是这一信仰的见证。该庙始建于明朝末年,内供奉观音菩萨,俗称“观音堂”,与妈祖阁、莲峰庙并称澳门三大古刹。随后,越来越多的庙宇供奉观音,成为观音诞等佛教节日的活动中心。

每逢农历二月十九(观音诞生日)、六月十九(成道日)、九月十九(涅盘日),澳门居民与游客纷纷前往庙宇参加祈福法会。

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、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解释:

明清时期,澳门多数居民是渔民或移民,生活艰辛,海上的风浪与疾病常威胁生命。观音的慈悲形象为人们带来心灵慰藉,也促进了社区凝聚力。随时代变迁,观音信仰日益生活化,人们祈求平安、求财、求子,甚至祈愿学业顺利,早已超越单纯的宗教范畴,常与妈祖、关帝等神祇并祀,展现其包容性。观音信仰不仅是宗教活动,更是澳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、坚守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。

“一基地”下的文化使命

2020年,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将“观音诞”与“观音开库”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。

观音诞的传统仪式包括诵经祈福、上香供花、素食斋戒与放生,充分展现出社区参与的生命力。

林发钦说,每年普济禅院等庙宇于观音诞举办法会,为澳门与外地信众搭建交流平台,而农历正月二十六的观音开库,则是信众祈求财运的吉日,热闹非凡,为澳门旅游业增添多元色彩。“观音诞传递慈悲与互助的核心价值,通过仪式生动展现,促进社会和谐,有助于澳门成为深具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。”

林发钦在《百年节诞:澳门庙宇文化口述历史》中详细记录了澳门13项传统节庆,包括观音诞,并指出:‘观音信仰之所以历久不衰,在于其既能提供精神慰藉,又能灵活适应社会变迁。从印度菩萨演变为中国女神,从经典教义融入民间实践,观音始终是“慈悲”的化身,成为跨越文化与时代的人性共鸣。在澳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之地,观音诞在与本地及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独特风貌,进一步丰富“以中华文化为主流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”的文化内涵,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。

澳门观音庙宇介绍

受到渔民信仰、宗教融合及社区需求等不同因素影响,澳门多个地区都建有观音庙。如对澳门的观音信仰感兴趣,可到各区的观音庙探索一番喔!

普济禅院(观音堂)

建于明末,约300多年历史,是澳门三大古刹之一,内供观音菩萨,气势宏伟,常年香火鼎盛。澳门美副将大马路

观音古庙(观音仔)

建于道光初年(1820年代),由于与普济禅院同处一区,因其规模较小且较为简朴,故俗称“观音仔”。澳门美副将大马路

莲峰庙

建于明朝,已有近400年历史,主祀观音和天后(即观音与天后娘娘)。兼具多座殿堂,规模宏大。澳门提督马路

观音堂

建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室中供奉了一尊镶上金箔、有百多年历史的观音神像。氹仔施督宪正街

观音岩

建于晚清同治十年(1871年),庙体紧贴岩石,观音神像置于石洞内,因此称为“观音岩”。氹仔东北大马路

观音古庙

建于嘉庆五年(1800年),庙内有碑记提及庙宇由“艇户船户”集资兴建。路环市区

观音庙

建于光绪七年(1881年),庙宇依山而建,四周树木环绕,环境清幽,更可远眺九澳湾。路环九澳村

观音阁

位于妈阁庙内,从《澳门记略》可见1751年前已有雏型。澳门妈阁庙前地

如欲阅读全文,可至

https://www.macauzine.net/viewnews?itemid=2847。

内容制作及资料来源

制作: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

图片及文字:《澳门》杂志、文化局

欢迎转载,转载时请列明上述资料